ISBN/ISSN:7-309-02501-6
价格:CNY18.00
出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4 上海 该杂志社 ,1999- 上海 该杂志社 ,1999- 上海 该杂志社 ,1999- 上海 该杂志社 ,1999-
载体形态:297页 图 ;20cm v. ;29cm v. ;29cm v. ;29cm v. ;29cm
附注: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项目。
其他题名: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 C912.8 C912.8 C912.8 C912.8
责任者:王振亮 著 林志豪 译
卷期:1999,no.1(1999,1)- = 总1- 1999,no.1(1999,1)- = 总1- 1999,no.1(1999,1)- = 总1- 1999,no.1(1999,1)- = 总1-
并列题名:Xinmin Weekly Xinmin Weekly Xinmin Weekly Xinmin Weekly
科图分类号:33.64 33.64 33.64 33.64
会议名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豆瓣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指出:城市
化过程是城市与乡村空间的历史性发展与互动、融合过程;它
的全部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城乡空间共生期、城乡空间分离
期、城乡空间对立明、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
期。重点研究这五个时期的转折点和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
动力、模式。
本书选题紧密结合我国跨世纪城市化的热点问题,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豆瓣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振亮,1962年8月生,山
东安丘人,工学博士。1986年7
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
划专业并留校执教,1988年8月
调入山东烟台大学执教,1995
年9月考取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
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陶
松龄教授,1998年12月毕业。
1999年初进入上海市松江区规
划管理局工作。
本书是作者博士的研究成
果,也是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
中心1996年的立项课题。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框架
四、概念使用及其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城乡空间关系起源及其演变
一、引言
二、城乡空间关系起源
三、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变
四、城乡空间共生向分离转折的经济发展特征
五、小结
第三章 城乡空间关系发展及其转折
一、引言
二、城乡空间对立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城乡空间关系的对立及其原因分析
四、城乡空间对立向城乡空间平等发展的转折
五、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城乡空间关系演化
一、引言
二、中国城乡空间分离及其特征分析
三、中国城乡空间对立及其产生的根源
四、中国城乡空间由对立向平等发展的转折
五、小结
第五章 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
一、引言
二、城乡空间融合的概念与特征
三、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
四、小结
第六章 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
一、引言
二、有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动力理论综述
三、城乡差别效应是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
四、城乡空间融合动力的运动方式
五、非均衡发展:城乡差别效应分化与整合的理论应用
六、新乌托邦:城乡一体化的误区
七、小结
第七章 城乡空间融合的模式
一、引言
二、国外几种城乡空间融合模式的实证分析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四、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
五、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乡空间融合的模式思考
六、小结
第八章 结 论
一、城市化基础理论的重构――概念的层次性与理论
体系的确立
二、城市化技术理论的重构――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与
发展模式的探索
三、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理论建构――城乡差别效应观点
与动力模型的提出
四、中国城市化发展史的重新诠释――城乡空间的两次
被动分离以及“赶超战略”对城市化的影响
五、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并致谢
馆藏部门 | 物理位置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卷期 | 状态 |
流通(负一层) | 南区馆负一层 | 00759350 | C912.8/X1 | 00759350 | 在架可借 | |
民研所 | 00759351 | C912.8/X1 | 00759351 | 在架可借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41041712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