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字段内容 |
|---|---|
| 001 | 01h0337098 |
| 005 | 20220801154658.0 |
| 010 | $a: 978-7-01-023162-4$d: CNY58.00 |
| 100 | $a: 20220727d2021 em y0chiy50 ea |
| 101 | $a: chi |
| 102 | $a: CN$b: 110000 |
| 105 | $a: a a 000yy |
| 106 | $a: r |
| 200 | $a: 演变与重构$A: yan bian yu chong gou$e: 媒体艺术视野中的数字化剧场研究$d: =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e: digital theatre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rt$f: 代晓蓉著$z: eng |
| 210 | $a: 北京$c: 人民出版社$d: 2021 |
| 215 | $a: 275页$c: 图$d: 23cm |
| 225 | $a: 当代剧场艺术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丛书$A: dang dai ju chang yi shu yu xin mei ti wen hua yan jiu cong shu |
| 300 | $a: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数字化剧场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 16BB026); 2018年度国家文化部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沉浸式虚拟现实跨媒体展演工程系统开发项目”;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音乐与多媒体剧场跨界艺术实践与人才培养”。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
| 314 | $a: 代晓蓉, 教授, 英国诺丁汉大学信息科技硕士、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设计博士,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专业带头人。 |
| 320 | $a: 有书目 (第215-221页) |
| 330 | $a: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 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 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 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 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 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 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 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 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 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 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力争较全面反映西方理论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面貌。以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视野去观察, 并借鉴西方理论家的经验与研究方法, 归纳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演变、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 从而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性参考。 |
| 410 | $1: 2001 $a: 当代剧场艺术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丛书 |
| 510 | $a: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e: digital theatre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rt$z: eng |
| 517 | $a: 媒体艺术视野中的数字化剧场研究$A: mei ti yi shu shi ye zhong de shu zi hua ju chang yan jiu |
| 606 | $a: 数字技术$A: shu zi ji shu$x: 应用$x: 剧场$x: 艺术$x: 研究 |
| 690 | $a: J819.2$v: 5 |
| 701 | $a: 代晓蓉$A: dai xiao rong$4: 著 |
| 801 | $a: CN$b: XAWSL$c: 20220728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4717656位用户访问本系统